針對已經形成的痘疤,藥物的使用幫助非常有限,所以往往需要其他治療的介入.但是在使用這個工具前,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先評估這些疤痕的類型,才能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痘疤主要分為增生型以及萎縮型.
l 增生型痘疤就是所謂的凸疤, 又可以再分為肥厚型以及蟹足腫型.
這種疤痕可以接受類固醇或化學藥劑局部注射.雷射方面可以使用染料雷射作治療.除了一般認為染料雷射可以針對肥厚疤痕中的血管作產生破壞作用外,也可以使增生的真皮膠原蛋白鍵結被破壞,而使這些過多的膠原蛋白得以重新有秩序的排列.在比較嚴重的疤痕甚至可以合併雷射以及局部注射.
l 萎縮型痘疤佔痘疤的四分之三,就是指往下陷的凹疤.
主要可以分為冰錐型(icepick),車廂型(boxcar)以及滾動型(rolling).會細分的原因,是由於不同型態的痘疤可以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冰錐型(icepick)適合進行穿刺切除(punch excision)直接把病灶以特殊手術器具切除再作縫合或其他衍生的手術治療,如穿刺移植(punch grafting)以及穿刺提升(punch elevation)手術.目的是直接把這些下陷部位直接去除.
而其他的手術治療如皮下分離術(subcision)主要是讓疤痕下方的纖維化可以得以減輕,借由張力減少而讓上方的凹疤有所改善.
針對這種萎縮性的疤痕也可以施打填充物(如玻尿酸)或配合皮下分離術(subcision)後同時施打填充物.
化學磨皮(chemical peeling)即所謂的換膚,是借由強的化學物質對有問題的皮膚作破壞再長出新皮.但要對痘痕作治療往往需要使用到深層換膚,這種做法需要掌握使用的深度,同時也是需要較長的修復期,以及有泛紅,反黑或新疤痕形成的可能.
雷射治療是目前非常熱門的疤痕治療,在萎縮型痘疤的使用上主要原理是減少疤痕邊緣的深度以減少與正常皮膚的外觀差異,同時借由雷射使真皮中的膠原蛋白可以增生.
用於萎縮型痘痕的雷射主要可以分為剝離性以及非剝離性二大類.
² 剝離性雷射簡單而言就是會對皮膚表層產生破壞因而會有術後產生傷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氧化碳(CO2)以及鉺雅鉻(Er:YAG)雷射磨皮,效果可以讓痘疤改善達五,六成.但這樣的治療需要付出一定的耐心,因為需要照顧術後傷口,而且術後泛紅時間較長,容易產生反黑,或因磨皮反而造成新疤痕的形成.
² 非剝離性雷射如1320nm釹雅鉻(Nd:YAG),1064 nm Nd:YAG或 1450nm diode雷射,主要是借由雷射產生的熱力,使真皮中的膠原被加熱達50度,而使這些萎縮疤痕中的膠原重整.對皮膚表皮沒有破壞,所以不會有傷口,但產生的效果只能達一到二成的改善.
讓人覺得很兩難的是效果好的有一定代價與風險,但非剝離性的卻效果不顯著,所以飛梭雷射(fractional laser)以分段性的概念做治療就成了現在的主流.
飛梭雷射主要的概念是在一定範圍內只對其中部份作雷射,可以減少熱能的累積同時旁邊正常的皮膚也可以來幫忙修復傷口,癒合時間得以縮短.
飛梭雷射同樣可以分為剝離性以及非剝離性二種
² 非剝離性飛梭雷射是最早出來的飛梭雷射,如1550 nm erbium-doped fiber laser.因為非剝離性雷射沒有破壞角質層,所以術後較不會有傷口滲出液.在經過適當次數的療程治療後,同樣可以達到五,六成的改善效果.
² 剝離性飛梭雷射,同樣由二氧化碳(CO2)以及鉺雅鉻(Er:YAG)所衍生出來,因為雷射中角質層會被破壞,所以較會在術後出現滲出液,但比起磨皮是輕微許多,效果同樣可以達到五到七成的改善.
常常聽到病人進行醫學美容療程,但是當進一步詢問是何種治療時,病人往往不了解這些五花八門的新機器以及技術.正確的評估後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才是讓皮膚問題得到改善的不二法門.